坛经全文网
标题

六祖坛经般若品无相颂

来源:坛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20-08-13 14:02:23
六祖坛经般若品无相颂是很出名的一个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师书写六祖坛经般若品无相颂的字帖。而我们若是学习的话也是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六祖坛经般若品无相颂的经文和讲解。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经文]法本不分顿与渐,迷悟时间有快慢。只有此见性法门,庸愚的人不能知。说法即使万般异,合则理体仍归一。烦恼黑暗住宅中,时常须要慧日照。邪念来时烦恼到,正念来时烦恼除。邪正二相都不用,清净极至无余境。菩提本

六祖坛经般若品无相颂是很出名的一个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师书写六祖坛经般若品无相颂的字帖。而我们若是学习的话也是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六祖坛经般若品无相颂的经文和讲解。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

[经文]

\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记诵,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依照这首无相颂去修行就好了。如果不能自己修行,只是记诵我的话,也是沒有什么益处的。

[净慧和尚解说]

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能按六祖大师的无相颂去修行,都能起智慧观照,都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个无相诵,你们下去以后,要把它好好地读熟。很多根本法门都在这首无相诵里边。你把这首无相诵读熟了,在你的日用生活中加以运用,你就会进一步体会到,净慧某人提出的生活禅跟六祖大师是同一个鼻孔出气。

为什么叫无相诵呢?意思是说,诵文所包含的道理是无相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体验的。所谓的无相,实际上就是指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佛性,不是指别的东西。所谓无相颂,就是讲如何发现自己的真心、体验自己的真心,并且将自己的体验宣示给别人。

[经文]

说通即心通 如日处虚空 为传见法性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⑴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自若无道心 暗行不见道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注】

⑴ 三障 三障指烦恼障、业障、报障。报障是宿习引起的对正确知见的障碍。

[星云大师译文]

听我说偈:

说法通及自心通,犹如大日处虛空。唯有传授见性法,出世度众破邪宗。

\

法本不分顿与渐,迷悟时间有快慢。只有此见性法门,庸愚的人不能知。

说法即使万般异,合则理体仍归一。烦恼黑暗住宅中,时常须要慧日照。

邪念来时烦恼到,正念来时烦恼除。邪正二相都不用,清净极至无余境。

菩提本是自性觉,若起心念就是妄。净心处在妄心中,但正心念无三障。

世人若要修佛道,一切法门都不妨。常见己过勤反省,就能与道相应和。

众生各自有其道,各自修行不相妨。自离其道別求道,终身无法得见道。

风尘波波度一生,到头还是自懊恼。想要得见真实道,行为正直就是道。

自己如果无道心,暗行不能得见道。若是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的过非。

如果只见他人过,自己有过就是错。他人有过我无过,我责怪人自有过。

只要自止责人心,就能破除烦恼障。憎怒喜爱不关心,长伸两脚自在卧。

想要教导感化人,自己须有方便法。不使他人生疑惑,就是自性的显现。

佛法本就在世间,觉悟不离开世间;离开世间寻菩提,正如费心求兔角。

正见名为出世智,邪见名为世间惑;邪正二见尽扫净,菩提自性分明现。

这首颂是顿教法,也称做是大法船。迷人闻法历多劫,顿悟只在剎那间。

[净慧和尚解说]

下面我们来一句句领会这个偈的意思。

说通及心通,如日在虚空。说,就是言说;心,就是说的内容。通,就是通达,体证。这句话是从《楞伽经》中引借过来的。就是说,我们学佛的人,不但要通达佛的言教,还要对我们的自性有所了解和体证。说通是什么呢?就是开悟,就是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心通是什么捏?就是要证得自己本心的实相,能够做到说也通,心也通,就算是有了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像一轮光明显赫的太阳悬挂在虚空中。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这两句话是《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也是禅宗的根本出发点,也可说是整个佛教的根本出发点。佛教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要见性。进入佛之知见就能出离这个世间。怎么出离这个世间呢?不是真正离开这个世间,而是要即世而出世。出离和离开是两回事。出离就是在世间而不被世间所染污,离开世间就是不再管这个世间了。佛教是要我们来净化这个世间,来庄严这个世间,来觉悟这个世间。邪宗是指心外求法的外道。一切心外求法的的外道都属于邪宗,这不仅包括佛经所说的九十六种外道,也包括六祖那个时代所有在心外求法的外道。就今天而言,这个邪宗也包括现行的一切在心外求法的主张和学说在内。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见性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顿和渐之分,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有迷有悟,所以每个人开悟见性的过程有快有慢。顿悟、渐悟是指悟的过程,不是指法本身。像这样的无上甚深之见性法门,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契入,才能接受,才能信受奉行,而那些心外求法的人是不了能了解的。了解、明白、懂得,就叫“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是进一步说明说通与心通的关系。说通,可能有千千万万的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归结到理上来,却只有一个,就是这个见性的法门。我们的本心本性好比一座殿堂,殿堂只有一个,但是可以从东南西北四方的各个门中进来。有句俗话,“条条大道通长安”,现在叫“条条大路通北京”。北京好比是我们的自性本心,条条大路好比是千差万别的法门。怎么样才能使千差万别的法门都归结到明心见性上面去呢?那就是要靠智慧的观照。就是要在烦恼的暗宅中,常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于无余。初步用功,免不了要对治。有一个对象可修,因而就有正有邪、有善有恶。邪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知见上的邪,知见不正确,心外求法,这个属于观点上的烦恼,佛教里叫做“见惑”;一个是习气上的烦恼,生命内部、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烦恼,如五欲、贪嗔痴慢疑等,佛教里边叫做“思惑”,又叫五钝使。见惑比较容易被转变,思惑却很难拔除。见惑也有五种: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叫做五利使。五钝使、五利使是驱赶我们在三界中生死轮回的力量,所以叫做“使”。柏林寺每天早课都要念回向文,其中有两句:“十缠十使,造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

正,简单地讲,就是般若智慧。讲复杂一点,就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语言文字,有相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语言能听得见,文字能看得见,能够从文字上去理解,是文字般若。根据文字般若而产生观照般若,意思是,我们听法以后,再来对号入座,有毛病,就用方法来对治它们,这就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照顾好当下一念,这样观照才最有力量。观照般若就是修行,在修行过程中又不断用文字来指导,然后就能证得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所证到的境界。你有文字般若,有观照般若,就是正来了;烦恼除掉了,就是实相般若。。

当我们达到了实相般若,烦恼断尽了,邪也好,正也好,都没有用了。因为把烦恼灭掉了,一切都是圆满的,所以邪正对你来说都不存在了。邪没有了,正还有用吗?所以“邪正俱不用”。正来,文字般若的作用;烦恼除,观照般若的作用;邪正俱不用,清净至于无余,实相般若的作用体现出来了。这也就是说通及心通。

说通,有时说是教通,心通则叫宗通。教指的是佛教所有的言说,就是文字般若;宗就是指禅宗,指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对于佛教的理解,应该是由教通达到宗通。教通可以说是一种方便,宗通才是我们的目的。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这里进一步阐述自性的意义。菩提就是觉悟,菩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自性当中,所以叫自性菩提,菩提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如果你起心向心外去求,那就是痴心妄想。净心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它并没有离开妄想和烦恼,如果想在妄心之外再找一个真心,永远也找不着。这妄心与真心之间,说到究竟,就是一念之差。从佛教的修行来讲,就是要逐步地来“转依”。什么叫转依呢?我们在迷失的时候,依靠的是识,以识来作为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判断,这就往往是错误的。在迷的时候,我们依靠识;悟的时候,我们依靠智。由识转变成智,依智而不依识,所以叫转依。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转依的过程。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一个净化的过程。如果做到依智而不依识,就能脱妄而显真,转迷而为悟。我们转变过来了,就三障消除了。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

烦恼是什么呢?烦恼就是我们生命的盲动力。有了烦恼就会去造业,通过身、口、意表现出来。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造贪、嗔、痴。起惑造业,就是造这十恶业。十恶业转变过来就是十善业。由惑造业,由业感果,果就是报障。

报障从两方面来报:一是正报,一是依报。正报就是身心方面的,如生理和心理是不是健全的?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长得好看还是不好看?身体健康还是不健康?这都是正报。就是说,你造的业毫无差误地感得身心这个果报,所以是正报。正报是由你的个人行为感受的果报。依报是什么?依报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生存的环境不是我们个人所能确定的,这是我们大家共同业力所招的果报。依报是共业所感,正报是别业所感。

\

如果我“正”起来了,有了般若智慧,我们就消除了三障,就是断掉了惑,没有了烦恼。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再者就是用八正道来代替三恶业,或者说用十善业来代替十恶业。修十善业能感得升天的果报,修八正道能感得出世的果报。三障最后的果报是堕入三恶道。修戒定慧、修八正道的果报则是在人天以上。人天还是在世间,人天以上就是出世间。三障没有了,转三障而为三德了。哪三德呢?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

上面就是六祖坛经般若品无相颂的全部内容了,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希望对各位师兄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1997年7月2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7月2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7月2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7月20日...

1997年7月2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7月2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7月2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7月23日...

1997年7月2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7月2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7月2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7月28日...

1997年7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7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7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7月7日出...

1997年7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7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7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7月3日出...

最新文章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清...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愚之患,在...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古诗原...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古诗原文[挑错...

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 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

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古诗原文[挑错/完...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